职业规划师推荐三种创新思维训练途径
创新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必然具备思维的一般特点,它同样需要语言作为其物质载体和工具。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思维,问题的关键在干创新。创新不可能是无中生有,不可能在空中楼阁中进行。创新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是在旧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今天人力资源学习网从职业规划师的视角,分享三种常用的创新思维训练途径。
显然,扎实的知识经验累积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没有深厚知识经验基础的思维创新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只有“转识成智”,只有真正将丰富的知识经验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语言才能成为创新思维的物质载体和工具。然而,知识经验、内化语言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创新思雄的真正实现,还必须依靠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途径。
第一、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表面上看来,创新思维非常高远、深速、玄妙,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其实经过长期艰辛的努力,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不寻常的人,从而有可能享受到创新思维的快乐。否则我们身边的一些平常人,在经历了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或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体验后,往往能形成新的观点,新的创见,甚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劝世良言。生活当中,有些人语出不凡,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刻,高出一筹,实际上这就是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仔细琢磨这些人,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喜爱读书学习,知识渊博,生活阅历、实践经验丰富,勒于思考,敢想敢干人。新思维活动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思想素材进行组合加工,形成开拓性、反常态性思路的心智过程。它产生的基础,就在于扎实的知识信息、实践经验、心智威受的长期累积,否则,这种超常思维加工就成了子虚乌有,莫名其妙的事。并且这种黑积在时间上是漫长的,在心智上、肉体上有时其至是非常痛苦的。古人的“头县梁、锥刺骨”,爱迪生有关成功的“99%的汗水”说,鲁迅的“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投入工作”等等。都是创新思维得以产生的真实写照和心得。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创新性开拓性和突破性。它必然是在旧有的理论、实践基础上,目标指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然而,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创新思维是对于常规思维的否定,其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于前人知识经验的大胆的、开拓性的#证否定。所以,创新思维的前提就是了解、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古人说得好“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繁”。创新思维是自我否定,是对于传统的否定,是在大量继承基础上的否定,其产生的深厚基础就是充分而有效地占有必要的信息材料,拥有丰富的经历,甚至是不同寻常的心智及身体体验。
第二、语言是创新思维的物质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U无论是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需要以语言作为载体。这一点也适用于创新思维。但是,创新思维又是不同于日常思维的超常规的思维,这样,它使用的语言显然要比一般思维所使用的语言要复杂、深刻、丰富。真正有成就的人,也是常常能够进行创新思维的人。他们的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都比一般人要丰富、深刻、复杂,其至很多新的语言,包括动作语言,也是由他们创造的。由于他们的创造,相应的科学理论、实践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拓宽,人类的思维从此也有可能在新的水平上进行,这一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例如,纳米、夸克,软件、黑洞、非线性以及体操术语中的“托马斯全旋小倒立”等新语汇、新语言的出现,就代表着当今科技或体操等事业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些既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也是创新思维的素材、起点一个与外界很少接触,或者对外界所知甚少的人,由于他们所了解、掌握的语言词汇异常单调、贫乏,他们的思维水平,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其智力水平很有可能极为低下,更不要说进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了。美国的两位学者威尔弗雷德·芬克和诺曼·刘易斯撰文指出:“有某些成功因素可以像试管里容纳的东西一样科学地被测量,据发现,取得卓越成功最普遍的特点是'对英语词汇的确切意义要有广泛的了解\你的词汇量的多少表明你的智力的程度单词是你思想的工具。没有它们你甚至根本没法思考:这些话给人们的启示,即是将人群强行与外界长期隔离,这不仅在道义上不人道,而且在智力上,由于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不通,将严重阻碍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也将大量变相地、不流血地扼杀天才和创造者。真正的创新或者说名副其实的创新,在最小的限度内至少相对于过去是“没有”的、“新”的、“不同”的;也应该鼓励人们大量接触、吸收、创造先进的新鲜词汇,因为只有先进的新鲜词汇之间的相互重组、激荡和“发酵”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当然,人们仅仅简单地掌握丰富的新鲜语汇,也不足以产生创新思维。知识经验信息、新鲜单词语汇,要真正转变成为创新思维的物质载体还必须注意或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三,在确保知识经验信息专一基础上的多样性的同时,要注意信息的有效性,即“效度”问题。思维创新都有其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目标指向,对于单个的人,试图“谝地开花,行行成状元”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更是如此。这就要求人们专业基础要精,要“聚焦”。但是根据系统论原理,某一组“独立”元素之间,貌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与外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我们专心关注于“独立”元素的性质功能等时,我们的思维也应该置于一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相关信息上,这样可以相互启发、触类旁通而找到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在当今世界知识快速发展、更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世界范围内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层出不穷。如何在近乎“爆炸”的信息中慎重而有效地选择组合有用信息,提高信息的效度,克服“信息疲劳症”问题,的确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搜集信息的有效性即效度,切实贯彻思维经济原则,即以最低限度的劳动,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浪费,最终实现创新思维,达到思维的最佳效果,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很明显,这样的问题牵涉面极其广泛,它既需要具体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更需要相关的专门研究思维学、信息学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些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诸如信息的迁移、信息的互渗、
“信息疲劳症”的消解等具体问题,这里仅粗略谈谈提高摄取信息效度的知识结构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什么是结构和功能,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结构是标志客观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成分按一定方式联结为整体的概念,它揭示事物的全部内容和整体状态;功能指一事物对其他事物可起的作用及其能力a简单说来。
二者有如下的基本关系:
(1)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
(2)事物的整体功能不是构成事物各个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总和,各个构成部分有机结合为整体才会产生新的功能。
(3)功能影响、制约和改变结构。
思维运行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当然要遵循上述关于功能与结构之间辩证作用的基本规律。
思维的实质是在特定物质(人脑)结构中对客体(反映在大脑中就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而组合成的语言体系)的深层和远区实现穿透。反映的心智活动。创新思维当然也是思维,自然也具备上述特质,但是它不同于常规思维的地方,也就是其产生思维创新功能的原因,在于它是在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合理、复杂、科学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的。丰富的语言,如果结构组合不合理、不科学,也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对有些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终身平廉、无所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其一、合理、复杂、科学的信息语言结构,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实现创新思维要求人们在摄取信息、考虑信息的组合结构方面,至少要坚持如下3条原则:
(1)信息的相关性。摄取信息一定要注意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信息的相互关联性,即把握好专业的“内核”与其外围相关知识的“外壳”之间的相互关系。
(2)信息的多样性实践证明,知识单一的人创新能力就不会强。因此,摄取信息也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
系孔子讲“和而不同”《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并解释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在这位史学家看来,不同事物间的差异、矛盾及其平衡、统一才会产生新事物,而简单重复、绝对同一则不可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创新思维同样如此。多样性基础上的差异就是矛盾,而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注意信息摄取的有差别的多样性组合,思维就会流于简单、原始和绝对同一,也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
(3)信息的整体性。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热体,它所呈现、反映出的信息自然也具有系统整体性质。因此,我们在考虑信息取舍的时候,不能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精”是在“博”的基础上的,“精”是有“背景”的,“精博”是“精”之上的,“博”是有取舍、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排列组合的“博”,不注意信息的整体性,知识就不可能“发酵”出新东西,也就不能实现思维对信息系统加工的整体放大效应,即不会有“1+1>2”的系统整体效果。
其二,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并且信息的结构也极为合理、科学,也不足以产生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充分地理解、深刻地领会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信自,并把这些信息内化到自己“骨髓”里,形成为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内在语言,否则,极有可能在实践上虽然能“依样画葫芦”、”基本完成任务”,但总不能总结、创造出新东西,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总是处于被动仿效慢半拍”状态或者,理论上似乎懂了,但一旦深入具体地运用于实际就感觉力不从心,就打折扣、出问题,就与客观实际发生“错位”,这显然不是真正的懂,不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真正的“充分理解、深刻领会”的状态。生活中“高分低能”的情况就属于这种现象。因此真正地将丰富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这种语言参与到思维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如此,思维创新就有实现的可能性。职业规划师推荐的创新思维训练途径三、直觉和灵感是创新思维的途径人们掌握、拥有了丰富有效的知识经验信息,并且也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以说基本上是“转识成智”了。但这种“转识成智”只是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是为实现创新思维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并没有实现知识经验信息的“创造性转化”。要使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实现知识经验信息的“创造性转化”,人们在心智上还必须达到两种境界,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到的两个概念:一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是“内在的自由,主要是指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前者表明主体对研究对象处于一种执著、痴迷和自我陶醉的近乎忘我的精神境界。列宁也非常重视这种心境,他在《哲学笔记》中就摘录了里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一句话“没有激情,世界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后者意味着主体在思维上已不迷信权威、书本,其至也不迷信科学,已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之路,即在“技术”层面上似乎接近庄子笔下的那位庖丁,具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游刃有余的水平。心智如果处于这两种境界,大脑活动就异常活跃、亢奋,在难题面前、在思路困遏瞬间,很容易进入王国维所说的成功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值得注意的是,处在爱因斯坦心目中的两种思维状态,之所以在“墓然回首”之际,能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发现问题的本质,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是依靠直觉和灵感两种思维形式来突破和完成的。换句话说,创新思维最直接的实现形式就是直觉和灵感。对于这一点,很多科学家、艺术家都有深切的体会和现身说法譬如,爱因斯坦就非常推崇直觉。他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直觉信念是科学创造的强烈动机,高度的科学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家从事创造的必要条件。他说广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他明确宣称我信任直觉。”
据史料记载,汉末时期,名医华佗一日在路上遇到一名叫梅平的病人,说他病已沉重,五日内死。后来的事实果然如华佗所说。显然,华佗的诊断凭的是直觉。试想,华佗的判断难道没有经过内心一番快速而严密的逻辑推导吗?如果他没有超凡脱俗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没有在大脑中根据病者的外部表现经过一番闪电式的由表及里、由规象到本质的判嘶与推理过程,他能够得出“梅平五日内死”这一既简单又可怕的结论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所以,直觉对于事物本质、问题答案的直接的领悟与洞察,从本质上讲,这一过程是省略了某些逻辑环节,但又始终遵循逻辑基本规律的创新思维。
当然,由于直觉越过、省略了某些严密的逻辑环节,其结果有时不可靠,因此需要予以逻辑的整理、证明和实践检验。由于作为创新思维的直觉具有上述的特点,即属于高度发达、高度省略的逻辑思维,因此经过严格艰苦的、长期的、矢志不渝的学习,准备与训练,人们是可以体验到直觉思维的,从这一角度看,直觉虽然非常不容易察觉,但也并非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古往今来那些善思的人们、成功的人士、具有相似知识经验背景的执著的人们,往往能够“英雄所见略同”。神圣的好奇心”与思维“技术上”的“内在的自由”,是直觉与灵咸产生的共同的心智前提,一如前述。但是.与直觉对问题的不间断的、长期连续追索而导致水到渠成的“一目了然”、“一眼看穿’“人木三分”、力透纸背”式的直接洞察不同,灵感则往往产生于主体遭遇重大思维困遏、逻辑“线路”受阳之际。当思维出现困难、遇到难题、主体似乎陷入一筹莫展、山穷水尽的境地,主体意识到按照原来的思路,研究很难有所突破、问题也将得不到解决。由于神经过于紧张、思想极度疲劳,主体索性将注意力转移到问题以外的事情上面,稍作休息、调整,或纵情于琴棋书画,或远足郊游、享受花鸟自然田园之趣,或千脆无忧无虑睡上一觉等等,意欲放松紧绷的大脑,让思维信息游移在松弛的脑神经之上。恰恰就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主体身心处干轻松自然状态,由于受到一种看似局外的意象(如牛顿眼中落地的苹果)或意念(如唐玄宗梦游广寒宫时听到的仙乐一一醒后他据此谱写成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的刺激、启迪、触动,原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就有可能在新的层面实现对接、整合、重组而达至高级的有序,在疑无路”之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思维进入一个全新境界,苦苦思索的问题疑团顿消,“死节被打开”,问题得到了解决,思想进入到也许是前人未曾涉足的空间--灵感创新思维结出了硕果!微小的因素,引起了思维的质的突破、飞跃。
实际上,这也就是美国学者丁·格莱克所描述的蝴蝶效应,即在非线性作用下,一个微小因素可能导致用它的幅值无法衡量的戏剧性效果:一粒沙石的落下可以引起沙堆雪崩式的坍塌;细嵊翅膀的扇动,可能导致下个月某地发生一场风暴。可见,灵感思维也是遵循并符合科学逻辑思维规律的,古代的关于灵感来自“神赐天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荒谬的。
简而言之,作为创新思维实现形式的直觉和灵感的发生,都是符合逻辑、遵循逻辑思维规律的,只不过它们所循环的是更为复杂、精密的前沿的思维逻辑(例如,现代意义上的模糊逻辑,辩证逻辑)而已。而作为创新思维的直觉和灵感之所以被称为创新,其一,它们继承、遵循了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其二,它们对于人类未曾经过的思维逻辑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并且,这种发现,创新是一般人通常难干体验到的。只有怀着“神圣的好奇心”,达到内在的自由”,能够“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科学思维的“光辉的顶点”。否则,所谓的创新思维、科学发现、艺术创造等都将始终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
综上,介绍了职业规划师推荐的三种创新思维训练途径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语言是创新思维的物质载体、直觉和灵感是创新思维的途径。希望有意向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的朋友注重知识经验、语言、直觉和灵感。
Copyright © 2021 0917ZP.COM 陕西时代汇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1009052号 网安备案号:61030302000342
地址:宝鸡市高新区高新11路科技创新园C座1层 EMAIL:0917zp@0917zp.com